2008/01/04

[Text materials / Second version - Chinese]

藝術展銷會和藝術拍賣活動,在香港愈況受人注目,皆因藝術銷情和藝術投資已是城中熱話。這發展對於香港藝圈而言,也算是一種新鮮事態。開張不久的Blue Lotus Gallery更決定於在這一時刻,借伙炭開放日之機會,以主題式之策展,把藝術生產和藝術消費中最敏感的價值問題放到展覽前臺來。

「展銷藝術」不同於藝術展銷,固在於其藝術本位,然而「展銷」同也可以作動詞解說,使藝術變成展銷的被動之物。標題中這雙向的浮動意義,無疑正是展覽希望帶出的一種主題。「展銷藝術」包括有五位香港藝術家,程展緯、林健雄、羅文樂、梁美萍、黃慧妍(,以及Island6藝術團隊)。藝術家們的背景各異,受學於本地及海外皆有,跟火炭藝術村的關係也有所分別。把他們召集起來共同展出,是因他們都不約而同對於藝術場域中的價值問題有所關注,並不單能把他們的觀察放到藝術的創作上來呈現或應用,也能夠對這次展覽的內部與外部脈絡,合而提供極富意義的多角度思考。

「展銷藝術」猶如一幣兩面的錢幣般,一方面它是在一個位於火炭藝術工作室群間的畫廊中發生的展覽,而畫廊本來就是一個藝術品的交易場所;但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由畫廊促成,讓人們可以對藝術中的價值議題作批判性審思的展覽情境。「展銷藝術」作為一展覽平臺,主要從塑造這「展銷」的場境來作為作品展示的處理模式,並朝向觀者們對於觀賞展覽的預設期待著手。在這一平臺上,藝術家則從他們的創作最開端到被接收的另一端,甚至觀者們的參與互動,挑選他們以為合適成為藝術作品對於價值的生產和消費反思性創作的可能性素材,加以創意的發揮。

「展銷藝術」不是要單面向的質疑藝術和商業的混結,又或批判藝術品變成了商品的異化。相反地,「展銷藝術」欲把俱自我反省能力的當代藝術真實地在畫廊展銷,跳出商場藝術和博物館的超市化的同質化,從而能針對於藝術和價值的議題,產生出更精緻帶趣的藝術作品。正是反商業的商品化,商品的美學化,產生出值得思索的空間及語言。而這種藝術體系中幽默性和批判性的協同,某程度上而言,正是在當代藝術要成功或流行的一種程式策略。

因此而言,「展銷藝術」也是對於當代藝術生產和消費模式的一次反思,以藝術家的反思性創作,直搗法國已故社會學家布迪爾厄(Pierre Bourdieu)所謂文化場域中的顛倒(經濟)邏輯。藝術作為一種創意,正是對於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力產生價值,以及對勞動力的剩餘價值被剝削這種理論的一個藝術註腳。藝術在其中對於自身價值的認受一種曖昧遊戲中,正是可以為我們開啟出更多樣性對於價值的理解和想像,這無疑對於當代藝術的自我理解,以及藝術場域以外的生活世界都同樣受用。換一角度想,市場的交易若從來也非真正的公平,透過藝術市場反照這一點,這未嘗不是也算頗公平的一宗交易吧?

No comments: